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教研组第4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1/10/22 17:44:35 作者:纪玉洁 浏览量:592次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教研组第 4次活动
【组别: 数学教研组 组长:纪玉洁 】
一、活动主题:
齐武路小学第9周教学教研活动
二、活动方案:
1.活动目的: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打造生动多样的活力课堂
2.活动时间:2021.10.21第9周周四)上午
3.活动地点:五楼录播教室
4.活动对象:全体数学教师
5.活动形式:薛莹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三、 活动报道
第九周教学教研活动活动报道
为深入推动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打造生动多样的活力课堂这一主题活动,2021年10月21日上午,南京市齐武路小学开展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课题研究观摩活动。齐武路小学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课堂观摩环节,南京市齐武路小学薛莹老师执教了三年级上册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伊始,老师创设了“齐齐帮助妈妈摘桃子”的情境,紧紧抓住了孩子爱玩的天性.。接着,薛老师说你能帮助齐齐一起想想“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五个”,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一看,原来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数量关系出发,学生无形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和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在新授课环节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活动中感悟数量关系之间的条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发展。通过系列操作互动,放手让学生借助各种材料自己组织条件,求出问题。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条件之间的联系,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创造。在练习环节,加深理解了“条件”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展示课后,教研组各数学老师分别对该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相关修改建议。纪玉洁老师对各位老师的评价意见进行了总结,整节课的是这样安排的:这里薛老师和同学们着重理解“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个”,这个条件蕴含的含义是解题的一个关键,开始“从条件出发思考”的过程。所以薛老师引领同学们对这个条深入探讨,理解的很透彻。一、情境的创设贯穿全课,使得本课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层次性,又实现了完整性,为枯燥的数学学习转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让学生板书出自己的不同做法,与其他同学的做法相比较,让学生自己不断的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再总结解题策略。
3.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 -73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学生在对解诀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学生进一步积累解诀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从条件想起”的两大关键点“找关系、理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策略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积淀素养
师:今天我们不研究数理计算也不研究图形几何,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个全新的模块,同学们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吗?
师:那开始新课之前呀,勤劳的小猴子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们看看他在摘桃子时遇到怎样的困难吧。请看大屏幕。
出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 30个,第二天摘了多少个?”
师:这个问题你能马上解诀吗?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想说的?
生:少了个条件(课件出示:条件)
师,老师这儿有两个条件(出示: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2.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请你选一个填进去,使这个问题可以解诀,你打算选哪个条件呢?
生:我选第一个
师:那现在你能很快的算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了吗?
生: 30+5=35 个
师:对吗? (对) 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选了第一个条件,而不选第二个呢?
生:问题问的是第二天摘了多少个
师:那要了解第二天和哪一天的关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啦? (第一天)
二、教学例题,感悟策略
1.理解条件的含义。
谈话:从刚才解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任意的两个条件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一般来说, 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才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课件:条件一一条件), 对不对?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来研究下面一个新问题。
标例1: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在这道题中,你能找到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有几个条件? (两个)老师把它们贴在黑板上。
(板贴: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有几个问题呢?
生: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是...
师:你觉得要想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哪个条件非常关键?
生: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很好,这个条件表明了2个量之间的关系。那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5个”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
师:换个角度理解,也就是第一天的个数怎么样, 就能得到第二天的个数了?
生:第一天的个数加5。(出示:箭头图)
师:第二天的个数怎么样就是第三天的了? .
生:第二天的个数加5。
启发:像这样说的完吗? (说不完) 我们可以用省略号。
师:看,这么一个简洁的条件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所以我们在读条件的时候一定要读清楚,想明白。
2.说思路
师:条件的意思想明白了,该怎么入手去解诀呢?要知道第三天摘了多少个要先求什么?
生:第二天摘的个数。
师: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
生: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可以求出第二天的个数。(板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
师:说的真完整。谁再来说一说?指名2个再说一说。
师: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师:根据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那请问求出的结果对解诀第三天有帮助吗? (有) 有什么帮助?
生:算出了第二天就能顺利算出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师:利用这个结果就能直接求出第三天,再利用“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能
顺利求出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板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3. 提出要求:
师:确定了解决问题的顺序,我们也可以有多种方法得到结果。有信心可以完成的请大家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还有点困难的可以打开信封,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锦囊妙计。
指名交流。
师:(列表法)来介绍下你的答案。
师:请你说说35是根据哪两个条件得到的? 40呢?
生,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一天都比前-天多摘5个”得到的,又根据第二天的个数和这个关键条件求出了第三天的
师:同意吗? (同意) 谁再来介绍一下算式是怎么列的?
生:第三天是35+5-40; 第四天是40+5-4.第五天是45+5-50
生:第五天45+5,50是根据“第四天摘了45个”和“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 天多摘5个”
师:你介绍的真清楚,很会分析题目。
4沟通填表与列式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无论是列表还是列式计算,我们都取得了相同的结果。第三天摘了?第五天?请问除了结果相同之外,我们在思考上有什么相同的吗?都是根据哪个数学信息来思考的呢?
生: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 5个
师:对,这是个非常关键的条件。都是从第几天开始算起的呢? (第二天) 谁来完整的说一说我们组合了哪两个条件求出了第二天摘的个数,再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了第三天摘的个数。
生:我是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 5个”先求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
师:你说的非常清晰,给他一点掌声。
5.小结并完善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解诀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是紧紧抓住了什么在进行思考?
生:抓住了条件
师:是的,我们是读了条件和问题,抓住了条件,一步步朝着问题去靠拢,所以“从条件想起”是我们解诀问题常用的策略(板贴:解诀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从条件想起。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根据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帮助我们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师:现在小猴子带来了一个天平,我们就从条件想起,看看根据条件能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
1. 想想做做第1题(1)
师。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求什么问题呢?会解答吗?太简单了,口答。苹果的克数是80g
师:我们看第二幅图, 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的克数)
赋,苹果的重量我们已经知道了。是多少个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来出什么(子
再积招植子(出元棚团)册木,我门先根据4个苹果重80克束出了每个苹果重多少
古山”
克再根据權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程子的重量。
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从条件想起。
2.想想做做第1题(2)
现在加大难度了,有三个条件,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生:钢笔多少支?圆珠笔多少支?
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解?(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馆的支数),怎么算?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一些什么样的条件”
(有联系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条件间数量的关系,一一步朝着需更解决的问题去靠拢,再次适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了一一些数学问题。
3.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小猴子不仅爱劳动,还爱运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小猴子在拍球时观察到的数学现象吧!的直处搞下, 如果与次猜起的高度总是它下福高度的一半,*
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
师。看,这道题你能继续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来解决吗?
(能) 一起来读一读。那你打算先研究哪个条件呢?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是怎么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
生:如果第一次落下16米的话那第一次弹起的高度就是 8米。
师:很好,理解得很透彻,咱们借助动画让其他同学也来看一看这个过程。(课件演示)皮球下落以后会弹起,弹到哪呢? (8米) 也就是几米的一半? (16米的一半)第二次呢?(4米)是根据哪个条件知道的呀?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那就直接在表里填-填吧。填好的同学朝老师挥挥手,然后想一想我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到这个结果的。
交流汇报:我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了...算式? (出示相应的算式)
师:老师把皮球每次下落后又弹起的情况,做成了一个动画,我们一起看一下,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第2次,第3次,第4次,你看从这个图。上是不是也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来,我们的结果正好对应了“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个条件,是不是?同时,你看无论是表上还是图上还是算式上,我们都能清楚的看到,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紧紧抓住了题目当中的两个条件,想清楚这个关键的条件是什么意思(板贴:想意思)再利用两个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板贴:理关系),最后一步一步的有序解诀的(板贴:求解答)。
四、自主实践,导悟提升
1.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条件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呢?
(3) (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请同学们按照
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3)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
生:这是芳芳的位置?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三(上)的这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今年新教材修订后的新内容,这看似简单,其实要上好也是不容易的。其中可以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也可“从问题想起”。研究要点是:只能从条件想起,还是两者都可以做。从老师的解释看是只要符合学生思维的都是可以教学的。另外,如何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式也是本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我提前准备好了各种教学资料进行认真的研读。在跟老师们深入探讨教材的基础上,经历了前后三次的试上和互动交流后,今天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完整,教学环节自然、顺畅,教学时问分配比较合理,教学效果较好。对于第一次上实践的学生说是不容易的了。
总的来说较好的方面有:一、教学层次分明
1小猴摘桃的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创新的引用
“小猴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线索”像侦探小说那样让学生更认真地从题中找条。
2理解条的含义:这里我带着同学们着重理解“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个”,这个条蕴含的含义是解题的一个关键,开始“从条出发思考”的过程。所以引领同学们对这个条深入探讨,理解的很透彻。一、情境的创设贯穿全课,使得本课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层次性,又实现了完整性,为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让学生板书出自己的不同做法,与其他同学的做法想比较,让学生自己不断的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再总结解题策略。
三、拓展练习的设计有利于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教学时,所以留给学生体会和回顾策略价值的时间不足,有些结论应留给学生自己总结的。
所有的好课都要通过不断的“磨砺”,我相信,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比课堂中的亮点更容易促使教师的进步。
上一篇: 聚力教研建设,聚焦内涵提升
下一篇: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教研组第5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