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组第三次教研活动——科学组内公开课学习(2022.3.10.)
发布时间:2022/3/10 17:28:40 作者:马程希 浏览量:640次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 科学 组长: 马程希
一、活动主题:
科学组第三次教研活动——科学组内公开课学习
二、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
通过组内公开课的开办。锻炼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优点
2.活动时间:2022年3月10日
3.活动地点:1-206办公室,科学教室2
4.参加对象及人数:齐武路小学全体科学教师
5.执教者(主讲人)及课题:《声音的产生》——章小蝶
二、研讨记录
章小蝶: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倾听身边的声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一课是声学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一定的困难。我利用各种各样的声音导入,让学生对制造声音及声音产生后的感受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观察出现象,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刘迎秋:这节课经常在学习过后,学生依然觉得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方法混淆。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横向比较。还有学生会有疑问,生活中很多物体发声了没振动,怎么能证明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呢?这节课就很好的通过实验来验证了。
高梅: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层次的实验材料。第一组是可以明显观察出声音的产生时物体振动了,尺子、橡皮筋振动。第二组是物体发声但是振动不明显但是可以借助其它物体看到其振动,敲击桌面让小球振动、吹气让小纸条振动。第三组是利用之前提供的材科反证。
帅菁:在第一组实验时,让学生记录让物体发声的方法、发声时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让它发声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发声时的现象都是振动。当这组实验做完时,适时总结做完这组实验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处学生基本就能总结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为这组实验材料可以明显的看出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对规律共性的自我归纳总结得出物体振动产生产生声音。在此进一步问, 为什么敲击、摩擦等不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解决第一个问题区分发出声音的方法和声音产生的原因。
马程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认识.表层,而不会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实验材料做完第一组实验后,学生虽然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是心中还是有疑问的,有些物体发声时没有看到明显的振动。“ 是不是所有物体发声时都振动呢?”如果都振动,振动就是声音产生的原因。所有用第二组实验证明,敲击桌面,哈气我们虽然可以用手感受声音的产生时的振动。但是手的感觉并不准确,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轻小的物体,借助轻小物体观察物体的振动。解决学生的疑问。第二组实验做完后进一步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活动签到表(电子照片)
四、活动报道及照片(网站截图)
2022年3月10日,科学组进行了本学期第二次组内公开课学习。本次公开课的执教师是章小蝶老师。本次公开课执教的课题是三年级下册《声音的奥秘》单元的起始课程——《声音的产生》。在备课阶段章小蝶老师认真准备,积极和组内其他教师研讨。课后科学组内教师也对本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研讨和反思。该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氛围活跃,孩子们都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领悟到了科学知识。但同时也由于课程中小环节的活动较多,课堂纪律把控需要再强化一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删繁就简,选取实验效果显著的典型实验进行操作。
本次组内公开课,研讨氛围浓烈。组内教师就课堂中的环节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获得了良好的教研活动效果。无论是对于执教教师,还是组内其他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