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探航新品质 追求高质量
发布时间:2022/11/30 14:38:00 作者:蔡颖、陈钇彤 浏览量:1963次
探航新品质 追求高质量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承办“新品质学校教研共同体”数学专场教学研讨活动
2022年11月25日,江宁区“新品质学校教研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在南京市齐武路小学顺利举行。江宁区教学研究室戴厚祥副主任、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姜彩清、南京市齐武路小学陶礼宾校长、朱海林副校长、教务处陈佩功副主任及全区数学教师和齐小全体数学教师们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
活动伊始,南京市齐武路小学陶礼宾校长致欢迎辞。陶校长首先向参会教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是立足于“新”,为了让新课标、新理念能够尽快地落地落实,让教学研究扎根课堂,举办了此次新品质学校共同体数学教研活动。陶校长也对此次活动的顺利召开表达了由衷的期盼,对前来的领导、专家与各位教师们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在今后工作中,教研共同体的兄弟学校们能够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帮助、携手并肩,不断地实践探索,做好新品质学校共同体的各项工作,最后预祝大家都能教有所得,学有所获,满载而归,让教研活动的意义落到实处,
来自齐武路小学的江婷婷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江老师以119视频导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初步感知。随后通过小猴摘桃子变式训练让学生经历读条件、想思路、列算式方式经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一解决问题过程,随后通过找一找、摆一摆、说一说加深对策略的体会。
齐武路小学陈心怡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这一节概念课。陈老师从疫情防控下核酸排队中遇到的“安全线”入手,出示变松垮的安全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手中的毛线变得直直的,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线段的特点。接着通过“我辨别”“我绘画”“我创造”“我思考”等活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来自月华路小学至善路校区张玉红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这一节探索规律课。张老师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的城门引入,由城门过渡到门钉,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9的乘法口诀。其次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时,利用手指游戏,多感官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其中的规律。最后通过自选套餐,并让学生通过画的形式,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强化口诀记忆。整堂课将数学与美术、体育进行跨学科融合,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南京市永泰路小学刘彬老师执教了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一课。刘老师通过“猜一猜”游戏导入,并创设兔子乐园的情境图,引出课题,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方式叫做“一一间隔排列”。然后通过动手创作、数量统计“一一间隔排列”,并初步发现了两端不同,数量相等;两端相同,数量相差1这一规律,整个过程的设计,是进一步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间隔排列问题的数学本质,体会并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层理解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建模等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南京市觅秀街小学马丽红老师执教是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一课。马老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了东京奥运会上杨倩获得冠军国旗冉冉升起的颁奖典礼视频,渲染情感,增强爱国情操。接着从国旗的运动来引出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通过观察、模仿、同桌互相交流总结平移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比练习,举生活中推拉门的例子引发认知冲突,引出旋转这一运动,经历观察、模拟、判断、比较等活动,体会物体的运动,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运动方式,总结旋转的特点。最后课堂结尾,总结升华由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形成一个立体图形,感受数学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等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下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姜彩清老师执教了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的规律》一课。姜老师用富有幽默的语言先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些互动,不断地鼓励、夸奖学生学生,渐渐熟悉学生,充分地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调动了课堂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开始之前,姜老师先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入手,出示唐僧师徒四人照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姜老师最喜欢师徒四人里面哪一个角色,设置悬念,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不断地猜测并说明老师喜欢的理由,让学生从对话中感受到观察、猜想、表达的数学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就要多观察、多猜想,把想到的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得出一个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这节课的目的: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最棒、谁的猜想能力最棒。
本节课,姜老师先出示一个○一个☆,猜想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并描述具体的间隔排列现象。在次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用喜欢的图形、字母或符号等设计一副“一一排列”的作品,让学生从观察到实践,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表象认识,从具体实物过渡到抽象符号,培养了学生符号化思维。探索规律内容重点不在于内容本身,而是在于“找”,经历研究的过程。姜老师设计了“我研究”小组活动,让学生举例子、找数据、作比较、说结论。通过看、说、数、比等多种感知方式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的全过程。通过小组活动得出多组数据,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发现要组成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要么数量相等,要么数量差1。然后提出疑问,在什么情况下数量相同或差1,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通过展示、交流、归纳、总结出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体会并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拓展延伸环节,姜老师通过变式练习,引导学生感受到3个苹果,3个梨子这样排列方式并不是一一间隔排列,但是可以转变方式,用盘子来装,把每3个零散的水果看成一个整体,变成一盘苹果,一盘梨子,像这样一盘隔着一盘也是间隔排列。引导学生理解当生活中的复杂现象用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时,立马就会变成我们熟悉的状况,我们要善于将陌生的情境转化成熟悉的情境,初步感受数学中的“变与不变”,这就是数学思维的巧妙之处,揭示“转化”的数学思想。从而形成新的感悟,促使知识系统化。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学的展开不断深化,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浅薄的理解变得深刻,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这样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姜老师本节课特别注重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探究并将多种思想方法融入运用到规律本质的把握,剥茧抽丝,层层深入,让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具体、感性的认识上升为数学思考,使课堂充满了张力。
课毕,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姜彩清老师为参会教师做了题为《好教师,我们的职业追求》的讲座。姜老师在讲座中指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表达,无论和谁沟通都不能太随意,因为语言修养与语言表达同等重要。揭示“会说”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台阶。接着出示一位中年妇女在用力拉着车门拯救车子,她的力量是有限的,车子无法上来,但是门拉过来了。从而让我们知道遇到困难要努力,哪怕不成功也要拼搏一次无怨无悔,只要努力多多少少都是有收获的,如果不努力,成功连“门”都有没有。揭示“会做”更重要。“光说不练假把式”,有想法就要付出行动,要“言行一致”。然后引导大家感悟0与1蕴含在生活中的道理,把“1”比作百分之百的成功,把“0”比作一无所有,我们每个普通的凡人既不是0也不是1,大家都是0.4和0.5的水平。从而得出结论:有为才有位。最后从美丽的梦、阳光心态、分析问题、学习习惯、实践机会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分别阐述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本次教研活动为我们指明了更准确的研究方向,致力于更有效的课堂研究,让教研求索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本次课堂研讨活动的目的是以学习赋实践,以实践赋教学,希望老师们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充分发挥研究合力,为促进双减背景下数学学科提质增效的教学实践拓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