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审美感知中的主体参与”——感受生活中的线条魅力
发布时间:2022/12/13 10:09:06 作者:周小丹 浏览量:505次
2022年12月9日,美术教研组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七次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彭紫薇老师和周小丹老师执教,内容是一年级《画声音》和二年级《老人和儿童》。
抽象艺术一般被理解为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打破了艺术原来强调主题、写实再现的局限,把艺术基本要素进行抽象的组合,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彭紫薇老师的这节课“听音乐画音乐”便是让学生体验抽象艺术的别样之处,并尝试用抽象画的形式进行绘画表现活动。
本课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绘画间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通过三、四次的尝试,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对于表现技法的指导要简洁、明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色彩与点、线来表现不同的音乐。课堂上学生许多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音乐、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体会上,让教学不局限于单一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中,大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同时课堂选取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有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引发良好的兴趣情绪的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美的欣赏之旅。特别是对康定斯基等名家作品的欣赏,我们不一定能一下子“看懂”,但是我们可以从接纳中逐渐体会抽象艺术的美,在听音乐、画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对这种艺术语言的学习。
周小丹老师的《老人和儿童》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老人和儿童的外貌特征。并通过泥塑的形式来表现老人和儿童。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还没达到那么高,所以周老师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分析老人和儿童不同的特征上。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了解老人和儿童不同的外貌、动作及体态特征,并用泥塑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发生的或温馨、或有趣、或感动的瞬间画面。在课的导入部分更是启用了看图猜年龄的小游戏,让学生自主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外貌特征的变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用了大量的老人和儿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并总结出两者各自的特点。再出示学生作品让他们进行观察画面中的哪些是老人,小作者是怎么表现的,给予启发。
随后,本组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研讨。因为是一节感受类的课,在教学中彭老师除了选择各种不同的声音供学生聆听和创作,更是随时关注学生,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和想法都去细心倾听,加以肯定或赞扬。由于每个人对声音的感受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在选择色彩和线条时会跳出我们的习常思维,比如听到平缓的声音会用红色或跳跃性很强的线条来表现,教师应鼓励学生讲出这样表现的理由,对每一种感觉都给予鼓励,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让学生感到自己确实是在参与对声音的再创造。作业时不仅要让他们敢于画出声音,还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作品的美感。学生在作业后可以互相猜猜对方画的是什么声音。在这样一节新奇而有趣的课上,我和孩子们共同分享了创作的快乐,感受到人类听觉的神奇和绘画艺术独特的魅力!
周小丹老师这节课《老人和儿童》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利用泥塑去直接塑造形象显得乏味并且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在教学上首先通过图片欣赏分析老人和儿童不同的特征,在学生基本了解他们不同的外貌、体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化妆、表演。这种只抓特征的简单化妆容易使学生对老人和儿童的特点在表现上更容易产生成就感和趣味性。在这样认知的层面上再进行泥塑作品欣赏、分析、探讨泥塑制作的方法,从更深的层次去拓展学生思维。泥塑欣赏作品的选择也是学生同龄儿童的作品,这样学生会觉得更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