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教学一线>>教研活动>> 文章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信息教研组活动记录(11.12)

发布时间:2022/11/13 18:07:26 作者:单煜景 浏览量:747次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   信息  组长:___单煜景___

一、活动主题: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二、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研讨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课堂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活动时间:2022.11.12

3.活动地点:机房一

4.参加对象及人数:南京市齐武路小学全体信息教师

5.执教者(主讲人)及课题:夏盼娣《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三、研讨记录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将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于解决问题。以上是新课标中对于计算思维的定义,在不同学段中计算思维的学段目标也有所不同。

夏盼娣老师分享的题目是《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夏老师分别从明确计算思维培养目标,实施精准教学问题或项目驱动,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学业评价,促进计算思维迭代三个方面展开介绍,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谈了谈自己对于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想法,提出了许多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践行的方法,鼓励大家抓住新课标学习的契机,利用课标、利用教材、利用其他各种资源进行再创作,将所有的课程内容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成为数字时代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IMG20221216180100四、活动签到表(电子照片)

五、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信息科技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文案;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期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呢?

明确计算思维培养目标,实施精准教学

明确计算思维培养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三个学段关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PPT分别展示三个学段计算思维培养目标)

第一学段的计算思维培养目标比较简单,主要是数字设备的使用方法的体验与分享;

第二学段的计算思维培养目标有所提升,涉及到利用编码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二维码来方便地进行资料共享;懂得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进行分步解决,降低问题解决的难度。

第三学段的计算思维培养目标难度最高,学生需要在掌握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可处理的子问题,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描述算法;并且通过编程的方式,使用顺序、分支、循环结构描述并验证实施过程。

计算思维不一定在编程教学中培养

通常我们写论文或者做课题研究,只要谈到计算思维,就一定会跟编程教学、创客教育、机器人竞赛等活动联系在一起。仿佛只有在编程相关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这段时间对于新课标解读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以后的教学编程内容将会有所缩减,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呢?

其实,学生计算思维的提升,不仅仅可以通过编程教学来进行,只要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进行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想活动,都可以培养自身的计算思维。

(出示课程内容)例如,第一学段课程内容信息交流与分享模块中,《向伙伴推荐数字设备》这一教学内容,完成这样教学任务,学生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发现问题:1. 我要推荐哪一种数字设备?2. 我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推荐这种数字设备?(问题分解)

分析问题:1. 选择自己使用过的天猫精灵进行推荐,尝试各项功能使用方法;2.可以从天猫精灵的功能、使用场景、购买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体验使用数字设备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1.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忙下,上网查找、整理天猫精灵的图片、文字介绍材料;2. 结合图片、文字材料,以及实物操作向伙伴推荐天猫精灵。(使用和分享数字设备)

   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学生培养自生计算思维的过程。

问题或项目驱动,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进行知识建构,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为什么是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

新课标倡导问题或项目驱动,反映了教学方式的转型,教师需要对任务驱动进行升级,让任务驱动为问题解决服务,任务从主线变为副线,将任务隐藏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或项目,关注问题或项目背后的概念与原理,重视学生在深度思考和具身实践中学习。

什么是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

课堂教学以问题或项目为主线,围绕内容主题,通过核心问题或挑战性项目驱动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科实践中,理解概念或原理,内化学科知识,提升计算思维。

如何实施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

实施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需要关注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通常包括: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解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和迁移创新等环节。

学业评价,促进计算思维提升

计算思维的达成度需要通过学业评价来实现,学业评价可以基于课堂表现与随堂作品的评价来展开的。

明晰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中,分别从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详细介绍了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学业质量标准逐步提高,同时也说明了通过一系列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计算思维应该逐步提升的。

学业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及随堂作品来判断学生计算思维是否达标。

如何通过课堂表现来判断学生计算思维是否真的提升?

计算思维是在基于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批判思考、反思、制定与实施问题解决方案等能力。教师可以制作能力维度评价表,来记录学生一节课、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课堂表现情况,以此作为判断学生的计算思维是否达到学业质量标准,并且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引导学生培养相关方面的能力,实现通过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提升。

如何通过随堂作品来判断学生计算思维是否真的提升?

随堂作品可以完整地检测学生的阶段性核心素养表现,因为随堂作品可以从作品规划、问题分析、技术实现、协作分享、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再结合学业质量标准中对于各学段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要求,来判断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程度。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及时提交随堂作品的好习惯,同时要及时查看、及时反馈,促进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

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像今天的学习分享,待我再把新课标及相关解读认真学习一遍,肯定还会有新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学习,认真实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思维。

熊璋教授在解读新课标的时候说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最后1千米。专家团队制定了信息科技新课标,相当于在前面走了9999千米,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剩下的1千米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继续走下去,怎么走:就是利用课标、利用教材、利用其他各种资源进行再创作,将所有的课程内容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成为数字时代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此次新课标学习的契机,努力提升自己,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坚持探索创新,协同共进,走好这最后1千米。

六、活动报道及照片(网站截图)

IMG20221216171856

    昨天访问: 3120  |  今天访问: 2479  |  本月访问: 37303  |  上月访问: 98499  |  访问总数: 3169544  |  会员总数: 106  |  文章总数: 2102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文鸿路166号 邮编211112 电话:025-87116692

版权所有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

备案号: 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