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生活情境于美术课堂,聚备课智慧研教学实效
发布时间:2025/10/27 15:10:33 作者:杨綪 浏览量:11次
为深化小学美术生活即课堂的教学理念,搭建教师教学实践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美术课堂的趣味性与生活联结度,2025年10月17日,南京市齐武路小学美术备课组聚焦生活场景的美术转化教学,开展第二次备课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沈木慧老师执教示范课《乘车印象》,全体美术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并围绕课堂设计、学生互动及教学实效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探索美术与生活融合的教学路径。
沈木慧老师的《乘车印象》一课以“生活观察”为起点,通过五环节递进式设计,引导学生从“感知生活”到“创意表达”,层层深入激活美术创作思维。
课堂伊始,沈老师以学生熟悉的“地铁”为切入点,结合“全国首条城际轨道交通与地铁无换乘贯通运营”的特色,用一句想不想近距离感受开往春天的地铁?”引发学生兴趣。随后,她展示地铁场景图并提问地铁上少了点什么?自然过渡到本课核心——“乘车印象?人物篇”。这一设计既整合了前期课程的作业成果,又以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场景为纽带,快速唤醒学生的乘车记忆,为后续创作奠定情感基础。
在情境探究环节,沈老师播放拥挤的乘车视频,引导学生分享“拥挤、便捷、幸福 等真实感受,再以“找人物动作”为任务,带领学生聚焦核心知识点——人物动态线。她以“分别时的拥抱动作”为例,现场示范用简单线条勾勒动态线;随后展示站着听音乐的乘客、翘二郎腿看手机的叔叔等场景,邀请学生上台尝试绘制动态线,并引导全班观察人物的装扮细节,让抽象的动态表现转化为具象的生活观察,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她结合先下后上的乘车礼仪,巧妙融入德育元素,实现美育与生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为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创作流程,沈老师进行了多角度示范,针对“如何表现人山人海” 的问题,她提出团队协作策略,示范将剪好的人物按近大远小原则排列,还指导学生结合人物动作补充车厢细节。清晰的步骤演示与实用的创作技巧,让学生快速掌握从单个人物刻画到场景组合的方法,为自主创作扫清障碍。
作业展示环节,沈老师将各组作品拼接成完整的列车,一句开往秋天的地铁来了引发全场欢呼。随后,她以“假如地铁会说话”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感悟:有学生希望地铁提醒大家“抬头看沿途风景”,有学生倡议“绿色出行”,还有学生期待地铁传递“城市温情”。沈老师总结时强调地铁记录着城市的时代痕迹,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城市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建设者,让美术创作从“表现生活”升华为“感悟生活”,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情感价值。
示范课后,全体美术教师围绕《乘车印象》展开集中研讨,结合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生活与美术的联结度三大维度各抒己见。
蒋荣荣老师高度评价本课的情境化设计:沈老师以地铁为切入点,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挖掘了地方特色,让美术课堂有了生活温度。尤其是动态线教学,从教师示范到学生上台尝试,再到结合装扮细节观察,层层递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解决了人物动态难表现的痛点。
其他教师也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若在小组合作环节增加小组故事创编任务,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意连贯性;在评价环节,可加入作品背后的乘车故事分享,让评价不仅关注画面美感,更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
本次《乘车印象》备课研讨活动,不仅呈现了一节生活与美术深度融合的优质示范课,更明确了新学期美术教学的优化方向——以生活观察为起点,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美;以情境创设为抓手,让抽象的美术知识变得可感可知;以合作实践为路径,让创作过程成为交流与成长的载体。
未来,南京市齐武路小学美术备课组将继续立足课堂,探索更多生活主题的美术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艺术实践中从生活中来,到艺术中去,切实提升美术核心素养,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审美能力、传递生活温情的活力平台。


上一篇: 以《包的世界》为引,探索生活化素材与实践型创作融合路径
下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