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的世界》为引,探索生活化素材与实践型创作融合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3 15:40:24 作者:杨綪 浏览量:11次
为持续深化小学美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进一步探索高年级美术教学中“生活化素材”与“实践型创作”的融合模式,帮助学生在趣味探究中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联、掌握废旧材料改造技巧,南京市齐武路小学美术教研组于2025年10月24日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由周小丹老师执教《包的世界》一课,全体美术教师参与观课、评课与深度研讨。
周老师的《包的世界》一课以“儿童生活经验”为锚点,将“包的认知—设计—制作”拆解为“历史感知—用途探究—创意设计—动手实践—展示升华”五个环节,全程贯穿“情境游戏”与“环保理念”,让抽象的“设计思维”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可创造的生活实践,充分契合低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乐于动手”的认知特点。
课堂伊始,周老师播放短片《追溯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兽皮袋到现代的时尚包袋,动态呈现包从“实用工具”到“审美载体”的演变,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看到的包”,自然引出“包是生活必需品”的主题。在“包的用途与款式探究”环节,周老师设计了两大互动游戏:一是“开箱识包”——每组桌上摆放装有不同物品的包(饭盒对应便当包、电脑对应电脑包等),学生通过观察物品自主匹配包的用途,直观理解“设计源于需求”;二是“找找合适的包”——展示双肩包、商务包、竹编包等款式,让学生为“小朋友、男士、女士”匹配对应包袋,在趣味分类中掌握“款式适配人群”的设计逻辑,潜移默化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进入“创意设计与动手实践”环节,周老师先引导学生欣赏“主题化包袋”,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随后学生动手绘制设计草图,不少孩子画出“恐龙形状书包”“花朵便当包”,创意十足。制作环节,周老师聚焦“废旧材料再利用”,示范三大方法:“锦上添花”——用旧购物袋做包身,搭配塑料袋、皱纹纸装饰(如荷花图案);“改头换面”——在卡纸上剪出南瓜、星星等异形包身,用鞋带做包带;“综合创新”——利用牛仔裤口袋、旧短裤等改造包袋,既传递环保理念,又降低创作难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有的剪材料、有的贴装饰,课堂氛围热烈。
课堂尾声的“包袋展示会”上,学生们背着自己制作的包轮流上台,有的介绍“这是恐龙书包,能装课本还能当玩具”,有的说“用妈妈的旧牛仔裤做的包,要送给奶奶”。周老师结合作品创意、材料利用度评选出“环保设计奖”“创意造型奖”,并鼓励学生把包用起来,让艺术融入生活,进一步强化创作成就感。
课后,美术教研组围绕“核心素养落地”“生活化教学实效”“环节优化方向”展开研讨,老师们结合课堂细节各抒己见,碰撞出丰富的教学思考。
陈秋月老师率先分享:整节课从看包的历史到做自己的包,完全扎根生活,尤其是废旧材料改造的设计,既培养了创意实践能力,又传递了环保意识,符合新课标艺术与生活联结的要求。开箱识包游戏特别好,让孩子自己发现用途决定设计,比老师直接讲解更有效。蒋荣荣老师补充:小组合作制作环节很有意义,学生不仅学会了动手,还懂得分工配合——有的画草图、有的剪材料,无形中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作品也很丰富,有异形包、装饰包,充分体现了艺术表现素养。
针对课堂可优化之处,老师们也提出具体建议。彭紫薇老师指出对包的文化内涵挖掘稍浅,比如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包有什么特色(如古代的荷包、少数民族的织锦包)?补充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理解素养,知道包不仅是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陶雅萍老师关注创作细节:部分小组在材料选择上犹豫,比如不知道旧布料怎么剪形状,建议课前增加材料范例展示——提前做好用旧衣服、卡纸做的包身样品,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不同材料能做出什么效果,降低创作门槛。
本次《包的世界》教研活动,不仅呈现了一节“扎根生活、趣味十足”的小学美术课,更通过观课、评课、研讨的闭环,为高年级美术教学提供了生活化素材和实践型创作的具体范式。后续,南京市齐武路小学美术教研组将继续以新课标为指引,围绕核心素养细化培养、跨学科融合、生活化素材拓展等方向深入探索,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用双手创造美的乐园。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