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苦中作乐
发布时间:2020/1/2 11:07:55 作者:许婷悦 浏览量:568次
初见汪曾祺是在图书馆随手翻来的一本书,名为《晚饭花集》,这一翻开可倒好,汪曾祺便成为了我最喜爱的中国作家。
想起来周作人说的那段话: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又受到周作人的闲适与废名的诗意的影响,所以我们能从后世之辈的文章中看出前人的身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剔骨去筋,剩下的都是精华。
到汪曾祺这里,他就成了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小时家境优渥,上学读书,度过了一段美好而宁静的童年。直到1939年,他考上了当时的西南联大。
他办过杂志、当过老师、就任过编辑、创作过剧本。
他被关进“牛棚”。
下放到农村劳作的时候还画过马铃薯图谱。
即使经历过许多委屈的事情,也并不曾抛弃过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他写吃在中国文学界里是出了名的叫人吊起胃口,他每到一个地方就穿梭在大街小巷,不放过任何一个有趣的吃食。关于吃还特意出过散文集《人间滋味》、《旅食小品》,甚至在《旅食与文化》的题记中发出过“活着多好呀。”这等童心未泯的感慨。
介绍高邮咸鸭蛋是这样的: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吃鳜鱼是这样的:鳜鱼是非常好吃的,鱼里头,最好吃的,我以为是鳜鱼。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细,嫩,鲜。清蒸、干烧、糖醋、作松鼠鱼,皆妙。汆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汤鸭汤。
吃镇江肴蹄:镇江肴蹄,盐渍,加硝,放入大盆中,以巨大石块压之,至肥瘦肉都已板实,取出,晾去水汽,切厚片,装盘,瘦肉颜色殷红,肥肉如羊脂玉,入口不腻。
汪曾祺并不只写吃食,由吃食谈到文化,他说“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儿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当然口味单调点也没关系,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的笔下也有些可爱的故事:
“联大的女同学吃胡萝卜成风。这是因为女同学也穷,而且馋。昆明的胡萝卜也好吃。不知是谁提出,胡萝卜含有微量元素,吃了可以驻颜。这一来,女同学吃胡萝卜的就更多了。她们常常一把一把买来吃。一把有十多根。她们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遍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
汪曾祺生活在动荡且艰难的岁月里,作为一个苦中作乐的人,即使物质匮乏,但一花一草一顿吃食都可以让他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汪老的原因。很多看过他作品的人都说他是个可爱的、热爱生活的、明白旷达的老头儿。他阅历深、经过多少风霜洗礼,仍然保持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慢慢老了,渐渐通透了,越来越返璞归真。
他的作品如话家常,读他的作品,很像爷爷告诉你他年轻经历过的大山大河的感觉一样,心浮气躁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拿来读一读,如沐春风。
他曾说过,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也很喜欢苏轼和张岱,这一类人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对生活热情且恬淡,豁达而通透,不急于求成,他说“写作,要不着急。”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是如此吧。
希望你也能热爱生活,认为山水花草,鸟兽鱼虫,皆是人世间至暖之物。
在历经一些事之后,一切的苦难深重与荆棘坎坷,回归到生活的细水长流中,最终留在你心底无法忘怀的,希望,始终都是那些感动与美好。
上一篇: 读《管理好情绪》有感
下一篇: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