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组第四次教研活动——科学组内公开课学习
发布时间:2021/11/12 14:54:56 作者:马程希 浏览量:750次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 科学 组长: 马程希
一、活动主题:
科学组第四次教研活动——科学组内公开课学习
二、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
通过组内公开课的开办。锻炼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优点
2.活动时间:2021年11月12日
3.活动地点:1-206办公室,科学教室1
4.参加对象及人数:齐武路小学全体科学教师
5.执教者(主讲人)及课题:《浮力》——马程希
二、研讨记录
马程希:浮力的现象是生活当中常见的现象。孩子们对浮力有着一定的前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但是对于物体沉浮的原因,和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区别还没有概念。并且很多孩子认为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受到浮力作用的。所以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立足于学生的固有知识,打破孩子们的迷思概念,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浮力。
刘迎秋: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
高梅: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帅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章小蝶: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没有注意避免猜测的盲目性,引导时应注意猜测的多样性。充分准备好学生猜测的“意外”,如“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经验出发,猜测有局限性。
三、活动签到表(电子照片)
四、活动报道及照片(网站截图)
2021年11月12日,科学组进行了第二次组内公开课学习。本次公开课的执教的是马程希老师。对于本次公开课马程希老师认真对待,精心准备。组内的其他成员在听课时也十分专注。浮力是生活当中常见的现象,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孩子们热情高涨,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本节课培养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
课后大家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认真的评价,每位老师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对于课程中的不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组内公开课作为科学组内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对于教师教学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长期的实践和保持。
下一篇: 科学组第五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