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2/5/10 8:20:46 作者:黄佳 浏览量:1367次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组别: 五年级数学 组长: 黄佳
一、活动主题:
研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
二、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
研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
2.活动时间:2022年5月10日
3.活动地点:南京市齐武路小学五年级三班
4.参加对象及人数:南京市齐武路小学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4人
5.执教者(主讲人)及课题:黄佳
三、研讨记录
本周的备课组活动是研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
黄佳老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张雅荣老师说,教学例1时,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应注意:(1)为学生提供长方形纸片,直观表示出长方形纸的1/2和1/4;(2)引导学生思考能直接看出它们合起来是多少呢,启发学生借助直观,把1/2看成2/4,从而发现结果等于3/4;(3)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4)接着教学“试一试”则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分数减法,在学生自主尝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要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濮为云老师说,本课时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通过例题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第一种方法是根据1/2和1/4的意义,用折纸和涂色的方法计算。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这张纸的1/2,如果表示1/4,还要把这张纸再对折,经过两次对折,1/2变成2/4,1/2+1/4变成2/4+1/4。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第二种方法是考虑1/2和1/4的分母不同,如果把这两个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就可以用“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方法写出结果,由此引出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经过例1和“试一试”,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有了体验,教材通过“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及时总结算法,掌握新知识。
黄媛媛老师说,黄佳老师的课堂在复习引入部分,通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通分的方法进行复习,唤起学生大脑中对旧知的再现,为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做好必要的铺垫。在试一试中通过设计要求验算两道减法的计算,除了确认或纠正计算外,还有这样几个目的:一是在验算时在进行一次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从而巩固算法;二是让学生体会9/9=1,并应用到以后的计算中,同时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四、活动签到表(电子照片)
五、教学设计及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解释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过程,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学会验算,能解决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细致验算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原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
1.观察下面各题是怎样计算的,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65-2=45 0.03+0.4=0.07 3元+5角=8元
让学生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说说错在哪里。
提问:联系三道题的错误想一想,加、减法计算应该注意什么?
说明:加减计算要对齐数位,或统一单位,这说明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不管是数还是量,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这是加、减法的基本原理。(板书: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2.口算下面各题的得数。
+
=
+
=
-
=
-
=
让学生口算得数并呈现结果。
提问:这些分数加法和减法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说明:这里每题的算式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加减。计算时只要把几个分数单位和几个分数单位直接相加减,得出是几个分数单位,所以只要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比如,+
是把2个专加4个
,得出6个
是
。这些是我们已经会计算的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算法
1.学习例题。
(1)出示例1,了解题意。
提问:应该怎样列算式?(板书:+
)
提问:这个算式跟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说明:以前我们学习的分数加、减法,分母是相同的,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算式的分母是不相同的,是异分母分数加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2)引导:从分母不同你想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说明:现在发现异分母分数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引导:那怎样算呢?请大家用长方形纸折一折,涂色表示出+
的和,看看得数应该是多少,想想可以怎样算。
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数应该是多少?你是怎样看出的?(呈现、观察折纸表示的得数)
仔细观察,为什么得数的分母会是4、分子会是3呢?想想这道加法可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交流: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独立填空计算,求出得数。
(3)交流:怎样算的?(板书过程、得数)为什么要把化成
后再计算?
说明:+
因为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但从这个长方形上看,
+
实际上就是
+
,这样就可以算出是
。所以计算时,可以先转化成
+
,算出得数是
。
(4)引导:观察计算过程,你觉得异分母分数加法要怎样计算?为什么要先通分?(板书:先通分,再计算)
指出:+
不能直接相加,我们应用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样就成为已经学过的计算,然后按同分母分数的方法算出得数。
2.完成“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计算,要求得数能约分的要约分。学生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交流:-
怎样算的?约分是怎样想的?1一
是怎样算的?
(2)引导:这样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检验一下。你会验算吗?让学生验算。
交流:你是怎样验算的?(板书验算过程)
说明:用差加减数,结果等于被减数,说明上面的减法计算的算法是正确的。
3.小结。
提问: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怎样计算吗?
指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
让学生涂色写得数。
呈现结果并交流:根据涂色,+
是怎样得出
的?从图上看,
+
实际上是看作哪两个数相加的?为什么要这样算?
指出:从图上看,同分母分数相加,只要直接相加;异分母分数相加,要通分成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
集体校对,说说前两题是怎样算的,第三、四小题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1.小结交流。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
追问: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要怎样计算?
2.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3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本课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已有经验,并深刻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接着,根据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点,让学生“猜一猜”,自然会联想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而且在思维上留给学生探究的线索。同时,由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现实存在而导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在备课时,我充分意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多余,缺乏对总体目标的把握虽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确定,但是我却没有去考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最终能为总目标解决什么。例如: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对一个个的出示分数回答该分数的分数单位,然后对两组分数进行通分。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显然是没有好好的分析,因为本课的重点在通分,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很早就学的知识已经没必要在复习了。
还有在讲解1/2+1/3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两个分数相加的“算理”演示课件,但在课件中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添加这样一环节,应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也就是当出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两个图形时,把它们重罍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可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了。学生自然是无法对这个既有二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一的图形用分数来表示的。这样反过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了,从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在计算这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了。
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挥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六、活动报道及照片
2022年5月10日,南京市齐武路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开展了下学期的第三次备课组活动,本次主讲人的是黄佳老师,活动主题是研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黄佳老师在五三班上了精彩的一课,接着我们回到办公室进行了一次讨论。首先是黄佳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进行解读:1.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接着张雅荣老师解读教材说,教学例1时,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应注意:(1)为学生提供长方形纸片,直观表示出长方形纸的1/2和1/4;(2)引导学生思考能直接看出它们合起来是多少呢,启发学生借助直观,把1/2看成2/4,从而发现结果等于3/4;(3)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4)接着教学“试一试”则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分数减法,在学生自主尝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要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之后濮为云老师说,本课时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通过例题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第一种方法是根据1/2和1/4的意义,用折纸和涂色的方法计算。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这张纸的1/2,如果表示1/4,还要把这张纸再对折,经过两次对折,1/2变成2/4,1/2+1/4变成2/4+1/4。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第二种方法是考虑1/2和1/4的分母不同,如果把这两个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就可以用“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方法写出结果,由此引出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经过例1和“试一试”,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有了体验,教材通过“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及时总结算法,掌握新知识。
黄媛媛老师说,黄佳老师的课堂在复习引入部分,通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通分的方法进行复习,唤起学生大脑中对旧知的再现,为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做好必要的铺垫。在试一试中通过设计要求验算两道减法的计算,除了确认或纠正计算外,还有这样几个目的:一是在验算时在进行一次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从而巩固算法;二是让学生体会9/9=1,并应用到以后的计算中,同时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通过本次备课组活动,由黄佳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听完这节课后,两位资深老教师濮为云老师和张雅荣老师给黄佳老师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从语言、教学姿态以及组织教学的把握等方面,也让黄媛媛老师学到了很多。各位老师对黄佳老师的课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有了很好的了解。
上一篇: 五年级数学第二次备课组活动
下一篇: 五年级数学第四次备课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