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四次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2/5/20 8:33:45 作者:黄佳 浏览量:669次
.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组别: 五年级数学 组长: 黄佳
一、活动主题:
研讨《认识圆》教学
二、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
研讨《认识圆》教学
2.活动时间:2022年5月19日
3.活动地点:南京市齐武路小学五年级一班
4.参加对象及人数:南京市齐武路小学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4人
5.执教者(主讲人)及课题:濮为云
三、研讨记录
本周的备课组活动是研讨《认识圆》教学。
濮为云老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圆的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理解同一圆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3.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探究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学难点:同一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黄佳老师说,本课教学圆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扇形、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教材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张雅荣老师说,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以及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黄媛媛老师说,教学中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中,充分放大圆所涵盖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四、活动签到表(电子照片)
五、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课时 认识圆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进一步认识圆,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2.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圆的特征,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三、交流提升
(一)交流例1。
1.课件出示例1中的各种圆形物体,全班交流:你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过圆?
2.出示你课前画的圆,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全班展示交流。
⑴ 指名在投影下演示用不同工具画圆的过程。
⑵ 讨论: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交流例2。
1.用圆规画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⑴ 和组内同学说一说,什么叫圆心、半径、直径?用手指一指你所画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⑵ 指名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直径,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⑶ 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⑷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3.展示、汇报、交流。
(1).同桌交流:拿出课前剪好的圆,说说自己在折一折、量一量的过程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
⑴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
⑵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① 学生独立画圆,并用字母o、r、d 分别表示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② 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画的圆,并说说画圆时应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三第1、2、3题。
⑴ 学生独立画圆。
⑵ 全班展示、交流:画圆的步骤有哪些?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直径还是半径?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认识圆》反思
《认识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直线图形特征的探索方法、并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备课的时候充分结合精品教案进行教案设计。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以激趣引入圆。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的开始,我从现在中央电视台正热播的动画片《火力少年王》中的悠悠球很自然的谈话导入到圆形,在课堂上学生热情洋溢。这个环节是我在备精品教案的基础上增加的。通过在教学中我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入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教师的指导要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借鉴了精品教案中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借助实物,自己画一个圆。这个活动,给足了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学生画的圆有大有小,在展示交流中认识到圆。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圆形物体可以由具体到抽象,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教学效果分析,学生掌握扎实,对圆的认识理解到位,掌握透彻,我想精品教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符合教与学原理的。
在前面认识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习伙伴--圆规来画圆,这又是一个提升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让学生从《周髀算经》的材料中认识圆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然后让学生自己借助圆规画圆,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学生画的圆有大有小,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从随意画一个圆,到规定画一定大小的圆,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半径。这样设计动手幅度大,学生体会深刻,合作性强,提高了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把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和分享收获
课堂教学总结收获的目的是让学生总结重点,加深理解整堂课的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课堂总结的设计,做到“其兴也勃,其收也赢”。我在让学生做课堂小结时我把精品教案中设计做了变化:一是让学生们小组内交流学到的“新知识”二是说出“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生活的密切的联系:三是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们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情,并认识到我还有不会的,得努力学习。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六、活动报道及照片
2022年5月19日,南京市齐武路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开展了下学期的第四次备课组活动,本次主讲人的是濮为云老师,活动主题是研讨认识圆的教学。濮为云老师在五一班上了精彩的一课,接着我们回到办公室进行了一次讨论。首先是濮为云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进行解读:1.掌握圆的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理解同一圆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3.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探究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学难点:同一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接着黄佳老师解读教材说,本课教学圆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扇形、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教材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之后张雅荣老师说,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以及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黄媛媛老师说,教学中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中,充分放大圆所涵盖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通过本次备课组活动,由濮为云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认识圆》,听完这节课给两位踏入教学不久的黄佳老师和黄媛媛老师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各位老师对濮为云老师的课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有了很好的了解。
上一篇: 五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组活动
下一篇: 五年级数学第五次备课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