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学新课标,建构新课堂——江宁区小学数学生态结构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在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9/23 10:53:01 作者:江婷婷、陈钇彤 浏览量:908次
研学新课标,建构生长点
——江宁区小学数学生态结构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在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成功举办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以及双减政策的稳步落实,数学教师们也需要不断更新对新政策、新方案的理解。为进一步提升双减工作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推进课堂教学质量。2022年9月21日,由江宁区教研室主办的“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态结构化课堂教学主题教研活动在南京市齐武路小学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分为优秀课例展示和专家点评。
优秀课例,精彩呈现
第一节课是朱丹老师执教的《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第一课时,她通过激光笔的巧妙引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自己画射线、直线并不断运用动画手段演示“无限长”这一特性,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力的同时,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朱老师把本节课基本知识的学习转化成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课,李梦姣老师执教了《简单的周期》这一节探索规律课。李老师这节课以游戏形式导入。让学生快速记忆一串数字,由少到多,让学生自主发现有规律的数字更好记忆这一特点。由此引出主题,接着再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在积累感性经验基础上,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提高了学生根据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课,陈钇彤老师带来了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陈老师从分饼入手,从分4个到2个,再到分1个,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数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引入分数概念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设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表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在不断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四节课,薛莹老师为我们带来《认识周长》这一节图形课。薛老师从熟悉的校园照片贴上一周边线入手,测量书本、三角尺一周边线的长,联系生活突出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引出周长概念后,再通过测量树叶表面的周长,向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在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几位老师展示课后,纪玉洁老师给在座老师分享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几个途径》的讲座。纪老师从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入手,她强调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问题,从不同角度看数学问题,最后还谈到要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教师要有意识的关注数学解决过程中的数学思维。讲座时间虽短,但纪老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仍给所有老师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专家指导,引航指路
讲座后,教研员周善伟主任对此次活动做了精辟点评,他对四节课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周主任评价道:在朱老师的课中能寻找到她深度领会教材意图、擅于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充分操作活动中明晰概念属性以及在比较的过程中突出概念内涵和外延这四个闪光点。此外,周主任还对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充分尊重相信孩子的能力表示赞赏,李老师不仅设置了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还能在认知关键处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谈到陈老师的课,他对陈老师用五个支撑点:直观教具和学具帮助数形结合、利用生活经验唤醒新知的经验、多次的动手操作环节、严密的内在逻辑以及关注课堂生成来构建起学生对分数概念的可感知性表示了高度赞扬。对于薛老师的课,周主任提到课堂中有很多值得老师们共同学习的地方,首先是让学生自主建构学习过程,自主搭建学习平台的做法符合核心素养的理念,也帮助学生顺利构建起周长的表象;其次是在操作中想象感受数学思想:化曲为直、化繁为简、转化等都能使学生更加明晰周长的概念。
最后,周主任还表示,此次教研活动,四位老师对学习单的使用也留给我们一个新思考:在当下新课标提倡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的背景下,如何将数学问题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是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他热切希望借助此次研讨活动,所有老师都能结合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核心素养的新理念贯彻落实到当前“双减”背景下,努力在课堂实践和生成中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