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任务
发布时间:2020/1/2 12:36:51 作者:杨宇 浏览量:707次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
回答问题是,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这种情感能标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花了力气的)。她在准备功课的时候,本来就缺乏那种认真地思考一切、把一切都弄求出的愿望。寻找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热情,想要化难点为容易的点,没有强调指出困难的概念和大纲中难懂的部分,教师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这就代替了交给学生去克服困难。
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他去认真地思考学生知识薄弱的原因,只是带着冷漠的心情给学生打分,这样学生也并不把有意的分数看成是辛勤劳动的结果,对不及格的分数也不认为是失败。
教师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这样会让学生形成自己“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如果自己偶尔得到高分,反而会感到“不自然”,而不是体验到满足和欢乐。
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
要在这门学科上改正不及格的分数,就必须刻苦耐心地学习,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使不及格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开始时哪怕是很不显著的进步。
课上的每斤:内容和教学法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但是教室讲述教材时的那种漫无目的、有气无力的口气,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无精打采的情绪;学生没有感到紧张劳动后的健康的疲劳;当教师不是一学生的眼光来看自己所讲的话,不考虑自己的话应当在学生身上引起什么样的情绪的时候,这种课往往就会上的枯燥乏味、毫无生气。——课堂教学应当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劳感。
儿童对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于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对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
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
我们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她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
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再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孤帆前进的风。
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
教师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链接在一起。
上一篇: 嗝嗝老师
下一篇: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